“十年”磨一剑:“商改”那些事儿 2024年01月17日  

  记者 杨雅 通讯员 潘惠慧 郭婉茹

  日前,高新区(滨江)市场监督管理局荣获杭州市商事制度改革十周年“突出贡献集体”。这份荣誉的背后,是滨江走过的十年商改历程,是营商环境金字招牌逐渐擦亮的过程,也是滨江企业从独木到成林的过程。

  “减”程序

  2013年12月26日,滨江正式吹响了商事制度改革的“号角”。

  在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杭州市高新开发区(滨江)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中,包含了探索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、“先证后照”制度、试行名称核准不重名原则、简化住所登记手续、实行“五证一章联发”、实施“局所登记一体化”、试行企业年报制度、畅通审批渠道、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等改革措施。2024年,滨江的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开始试行。

  以往,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时,需要提供包括营业执照、组织机构代码证、税务登记证在内的多本证照。对初次创业者而言,这些种类繁多的证、照,让他们在办理变更某一具体事项时多有不便。

  2015年5月,滨江发出全省首张“五证合一”营业执照,以“一照五码”的形式率先实现“五证合一”,成为全国首创,全省率先试点,超额完成国务院关于“三证合一”的改革要求。7月,“五证合一”在全省推广,一年之后,在全国推广。

  “五证合一”从根本上减少了证、照数量。采取“一表申请、一窗受理、并联审批、一份证照”的流程,原则上仅核发一张营业执照,并在营业执照上同时标明企业注册号、组织机构代码、税务登记证号、人力社保证号、统计登记证号,既省力、环保,又不易出错。

  同年,滨江还研究推出“众创空间、工位注册”政策,实行“一室多照”,“一张桌子就可以注册一家公司”,极大降低了企业创业成本。众创空间“工位注册”被省政府列为“2016年浙江省十大服务小微企业优秀项目”之首,在全省推广。

  随后的2016年,滨江又做了一系列的探索。3月,滨江作为改革试点,探索跨境电商品牌培育工作,推动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。4月,滨江正式成为杭州市第一个具有独立外资登记权的主城区。7月,滨江受市局委托开展股份有限公司(内资非上市)登记,并作为试点开展名称自主申报,申报名称3721件,通过率达到98%。

  2018年,滨江通过“证照分离”改革试点,进一步深化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破解市场主体“办照容易办证难”“准入不准营”等突出问题。

  对于企业而言,时间就是金钱。如何“减上加减”?2019年,滨江作为企业开办全流程“一件事”一日办结便利化改革的试点单位之一,通过“减时间、减环节、减材料、减成本”,实现“所需提交材料按统一标准精简到7份以内,办理环节(事项)压缩到4个以内,开办时间减少为1个工作日,政府采购一套公章赠送给企业,营业执照和公章同时从专窗一次性发放”。

  同年9月,滨江作为杭州试点开展全市“商事登记数字化改革”工作。

  “增”活力

  数字化变革带来无限可能。

  2020年8月,企业e服务平台——“上马石”上线,作为线上小微企业服务平台,围绕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,精准链接产业政策、园区场地、金融产品、双创服务等资源,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、便捷的线上双创服务,真正实现了对企业“扶上马、送一程”。

  10月,滨江开展企业登记事项公示信息“智能查”试点,探索“互联网+实地核查”相结合的数字监管新模式。

  2021年,滨江作为全市股权转让一件事改革试点区,通过数据交换共享,由“数据跑”代替“企业跑”,实现企业股权变更“跑两部门线下办”到“一次不跑全程网上办”。

  2022年5月,滨江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,推进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,切实提高商事登记便利化水平,充分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,实现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,全力打造商事制度改革“重要窗口”。同年,“上马石”企业服务数字平台项目入选2022年度城市大脑(智慧城市)场景应用优秀案例。

  2023年,全市推广滨江工作经验,在市场主体年报工作中上线全市市场监管智能语音外呼系统,通过智能化手段催报年报,借助科技力量破解监管资源难题,提升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。

  十年商改,一减一增。

  滨江用商事登记程序的“减”,换来创新活力的“增”。商事制度改革让市场主体活力迸发,有力促进了营商环境优化,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造力。数据显示,全区新设企业数从2014年5266家,增加到2023年20204家(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),增长283.7%

  可以预见,增长的态势还将持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