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索安置小区“安居之道” 2024年04月24日  泮巧露

  记者 泮巧露

  日前,本报针对南京高层住宅电动自行车起火引发火灾事件,随机在区内多个高层建筑小区蹲点调查。走访中,记者发现,除了电动自行车停放乱象,在安置回迁小区还存在丧事扰民、楼道杂物堆积、绿化带种菜等不文明现象。

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一个个拆迁安置小区拔地而起,越来越多的居民告别自建房住进社区住宅。但管理形式复杂、环境待改善等问题,成为安置小区的通病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,让安置居民真正融入社区生活?连日来,记者进行了走访。

  走访

  :安置回迁小区“纠纷”不少

  缤纷北苑是滨江最早安置入住的农转居小区之一,于2006年建成,共有住宅楼33幢。4月19日上午,记者来到小区,在临近北门的非机动车棚一角,三五个大爷围坐一桌闲聊。

  进入小区内部,记者被一阵敲锣打鼓声吸引,寻声来到5幢,只见有户人家正在办丧事,楼房一侧的通道搭设了灵棚,底部架空层的公共区域一群人正祭奠逝者。一位估摸着30来岁的女士瞧见记者四处打量,随口说道:“如果只是这样还好,毕竟就上下班会经过。最怕的是,连着好几天敲锣打鼓放哀乐,我们老小区隔音又差,有时候真的要神经衰弱了。”

  下午,记者来到2020年前后建成交付的安置小区冠新佳苑。与缤纷北苑不同,冠新佳苑全是高层住宅。在小区内,记者发现楼道内电动车乱停放现象较严重。该小区每栋楼的架空层,都张贴着“一楼大厅严禁停车,电瓶车请停放到非机动车库”提醒告示。但几乎每个楼道都停着数量不等的电动车和自行车。

  难道是车位不够才造成这种情况?记者看到,小区每栋楼边上都有一个大小不一的室外非机动车棚。此时已到下班节点,室外车棚几乎“满员”,而位于负一楼的非机动车库尤为冷清,零星几辆电动车随意停放。

  在“老牌”安置小区春波西苑,非机动车违规停放现象同样屡禁不止。小区13幢架空层及电梯间,停满了电动车和自行车,粗略一数近20辆。而非机动车库依旧空空荡荡,少人问津。一位现场居民解释,相比进出地下车库上下推行电动车的“费劲”,架空层临近楼梯和电梯厅,方便些。

  在走访的缤纷北苑、冠新佳苑、春波西苑等安置小区个别楼栋,记者也看到了杂物堆积的现象。楼道内,塑料桶、袋子、脸盆、皮箱等随处可见,更有甚者将快递纸箱、旧沙发、旧柜子等摆放于楼梯口前,占据走廊约四分之一宽度。在一处公共区域,还发现了一个闲置的烧纸元宝盆。“居民本来把它放在楼道里,我们担心有安全隐患,就先拿了下来,打算过几天再做进一步沟通。”物业工作人员无奈地说。

  深究:

  “观念之争”或是主因

  “以前我们住在村子里,洗完菜以后,水就直接往外泼,扫地就直接拿扫把扫到外面去了。”“以前家里用不上的椅子沙发,放在自家门口也没人管,现在住进了楼房,门口不仅地方小,放着还要被清理。”“公共区域堆放杂物,不占用家里的空间,总感觉赚了。”……辗转多个安置小区,这样的声音不在少数。

  而在采访中,记者也遇到了一幕“怪现象”。一处楼下绿化带,一位阿婆正打开公共水龙头清洗脚垫。明明家里有水,为什么要特地拿着东西到楼下绿化带清洗?

  深究其原因,老一套的习俗习惯或是主因。

  家住白马湖小区白鹤苑的傅大爷是汤家桥村人,十几年前,他们一家人获得了120平方米的回迁房。当时搬新家时,除了生活必需品,他还带上了锄头等农具。家门口突然有了监控和门禁,常常见面的街坊住在别的楼……种种突如其来的变化,让他一下子有些措手不及。做了大半辈子农民,他实在是闲不下来,也曾试图就在家门前的绿化地种上时令蔬菜,但没过几天,物业工作人员就上门劝导,最后还是拔掉了。

  当“固守成规”的原住民,遇上“横加干涉”的物业,可谓“火花四溅”。

  在一个安置小区走访时,记者忽然听到一声分贝极高呵斥,只见一位大爷气势汹汹地冲过来,将矛头对准身旁的物业工作人员。“你们凭什么管我,凭什么把我的钱拿走?”记者了解到,原来大爷家正值装修,因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,本应扣除装修押金,后物业考虑到老人家实际困难,又决定返还这笔钱。一来二去间,钱还没来得及还回去,大爷就找上门了。“不少原住民,尤其是年纪大点的,对物业的工作很不理解,觉得是他们自己的房子,我们凭什么管东管西。”美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苦笑。

  每逢过节,部分安置小区有原住民依旧延续老底子风俗,在楼道里或公共区域点蜡烛或烧“银锭元宝”。兴耀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程经理说,曾经也出现过居民在楼道内烧“银锭元宝”触发烟雾报警器,物业多次上门劝诫无果后锁了居民机动车门禁,当时他的车开不进来,就在门口大闹。“我们没有执法权,除了劝阻便无计可施,强制处理往往会引起较大对立矛盾,甚至引发肢体冲突。”

  探讨

  :时间换空间寻求平衡与共融

  建得好、管不好,安置小区还是会成为“高楼上的城中村”。通过连日来的走访调查,记者发现,在安置小区治理这根杠杆上,社区、物业等也在努力寻求平衡和共融。

  在七甲闸社区书记戴海云看来,无论是尊重居民的权益,还是保护传统文化,都需要在互相谅解和协商的基础上寻求解决的办法。“安置小区最讲究的是‘人情’。像是我从小在这里长大,北苑的工作哪家有点事情说不通,我去试一试,倒是会看在街里街坊的份上卖个面子。”

  2019年,缤纷北苑启动楼廊改造工程,改造后居民们能够在宽敞的楼廊里纳凉、闲聊。“现在部分楼廊专门规划出了一块区域,用于暂存堆积物。”戴海云称这种方式为“缓兵之计”,先将居民们舍不得丢掉的杂物从楼上搬下来,存放在一楼,再去做工作慢慢清理掉。“要一步步来,急不得。”

  作为物业方,程经理也提出了自己的顾虑。“我们会定期对楼道进行清理,频率及力度都较以往有所加强,但是往往是清理完不久,居民就又开始在楼道堆物,如此周而复始,物业清理的压力很大。”他希望,在宣教上加强党员志愿者和楼道长的力量,从思想观念改变居民的习惯。

  记者从江一社区书记胡友明处了解到,今年春波西苑也计划启动楼廊改造工程。“到时候架空层成了公共活动空间,能够‘倒逼’居民把电动车、自行车移到车棚车库。当然,吸纳各方意见后,今年也将着手对车库坡道等进行改造,让居民们心甘情愿把车停过去。”

  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河人,胡友明认为安置小区治理不能一蹴而就,他以丧事问题为例,提出“以时间换空间”概念。“其实部分本地人,尤其是年轻一代也深受其累,有时候只是出于攀比,不隆重操办容易被人说三道四。”他设想,其实时间一久,过度操办的陋习也就慢慢根除了。同时,胡友明也期待区级层面成立专班,针对扰民行为采取措施,从而实现社区内平衡与共融。

  记者看来,在安置小区治理这根杠杆的两端,没有一方完全正确,也没有任何一个解决方案一劳永逸。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,才能找到最符合安置小区整体利益的解决方案。期待大家共同努力,营造和谐宜居的社区环境,让每个居民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