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正当时 莫负好时光 2024年04月24日  吴瑾熠 陆意 泮巧露 杨飞飞 王誉蓉 许露尤 吴世栋 刘尊虎

  记者 吴瑾熠 陆意 泮巧露

  通讯员 杨飞飞 王誉蓉 许露尤

  摄像 吴世栋 刘尊虎

  4月23日,第29个世界读书日如期而至。

  在滨江,如果你想读书,除了自家书房,还有哪些选择?

  你可以走进热门的区图书馆,也可以走进遍地开花的“阅读空间”,它们是设在社区家门口的邻里图书馆,设在公园里的高颜值读书驿站,也是设在写字楼里的特色城市书吧……

  近年来,滨江阅读空间蓬勃发展。截至2024年3月底,全区已建成图书馆总馆1个,杭州书房11家,城市书房30家,智慧借阅点20个,街道分馆3家,社区图书室33家。

  这些或大或小、风格迥异的公共阅读服务点,散布在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。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,还是在工作中,又或者在旅途中,都能感受到这个城市无处不在的书香雅韵。

  区图书馆

  成“热门打卡点”

  一年借书892册,在旁人看来,这个数量有点惊人。但对于滨江市民项芳芳来说,不过是日积月累的结果。作为2023年滨江区图书馆借阅量的“第一名”,她说,“能成为‘第一’是自律的结果,但这只是去年的总结,我每天的读书计划仍在继续。”

  于她而言,每天花上两三个小时阅读,已是生活习惯。

  项芳芳给出了一张她个人的2023年度阅读清单,“我看书有记录的习惯,有的书比较喜欢会精读,也有的书是快速阅读,挑选重点来看。”她告诉记者,自己阅读涉猎很广泛,“我好奇的书不局限分类,但对人文社科和心理学类的书更感兴趣。”去年,她所在的公司搬到了滨江区图书馆附近,她开始每周两到四次的频率去图书馆借书。

  优秀的阅读习惯也影响到了孩子,“我这800多本借阅的书中,大概有七分之一是借给孩子的,他目前一年级,每天会有2小时的阅读时间,他更热爱历史地理、科学与交通规划类的书籍。”项芳芳说道。

  项芳芳和图书馆的故事,也像是不少滨江人的阅读缩影。因为热爱阅读,所以频繁进出图书馆,因为认可区图书馆的阅读氛围和藏书量,所以即便生活忙碌,依旧给自己留了足够的阅读时间。

  2022年滨江区图书馆借阅量的“第一名”程大军,2023年也入围借阅量前三。因为女儿喜欢阅读,在亲子伴读的过程中,他也做到了坚持阅读。“阅读是一件坚持下去就有意义的事情。”

  越来越多的滨江人,也正在图书馆里找到热爱阅读的自己。记者从区图书馆了解到,2023年,总分馆借阅图书共计73.6万册次,借阅读者共计12.3万人次,到馆读者共计160.5万人次。对比前一年的数据,记者发现有明显增长,图书馆正成为越来越多滨江人的“心头好”。

  为了让更多市民能够实现就近阅读,滨江区图书馆也在思考。据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2024年,我们推出了全民阅读系列活动,旨在通过整合区内阅读资源,邀请图书馆、书房、书店等阅读阵地共同协作,实现无界阅读、全民阅读。”

  “家门口”就有“诗与远方”

  随着一家家“硅谷书房”亮相,星星点点的阅读之光照亮滨江这片热土,“诗和远方”也成为了不少居民正在享受的生活。

  位于浦联名府101幢的浦联社区硅谷书房,是“书房家族”里的一名新成员,亮相至今半年有余,每逢周末都“一位难求”。

  从事模特经纪人的张女士,是书房的常客。“平时如果没有外出拍摄的工作,我就会来这里办公,比起在家里,书房可以让我工作更专注,效率也提高不少。”张女士提到,孩子就在对面的幼儿园上学,有时候也会参加图书馆的周末活动,大人和小孩都能专注做自己的事情。

  在社区上班的虞津津欣喜地表示,书房为她省下了一笔不小开支。她说,孩子从2岁开始就要培养阅读习惯,以前没有书房,就只能在网上买各种书籍,在家里阅读。“现在小区旁就有书房,孩子可以随时看书,不仅不需要额外花钱买书,还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氛围。而且我住的杨家墩悦府也有书房,两个书房之间可以互借互还,很便捷。”

  虞津津所说的杨家墩悦府硅谷书房,距离浦联社区硅谷书房1.5公里,步行约20分钟。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大二学生陈优政称它为“宝藏地”。

  “这里环境很好,旁边就是健身房,因为学校离这里很近,一周会来好几次,健身看书两不误。”陈优政主修临床医学专业,看得最多的还是专业类书籍。来的次数多了,也牢牢掌握了书房里“占座”的小窍门。“下午四五点,人会少一点,可以占到好座位。双休日就一定要早点来,位子紧俏,晚了就没了。”

  记者从区文广旅体局了解到,自2021年起,区图书馆着力打造具有高新区特色的城市书房品牌,目前已形成了书房版和智慧借阅点版两种空间载体形式的“硅谷书房”建设模式。

  具体而言,书房版按照城市书房标准建设,通过布局设计和功能整合,打造集图书借阅、学习交流、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多元知识空间;智慧借阅点版,则是依托智慧借阅柜,提供24小时阅读服务,分布在学校、社区、商业中心等人流密集的场所。

  “写字楼”里开出“读书馆”

  社区图书馆只是近年来滨江新型读书空间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,同步成长的,还有建在写字楼里的公共文化空间。

  走进位于滨江互联网小镇的隐士精舍音乐书房,扑面而来的是一派日式美学风。茶席、琴桌,看似不经意的陈列,却与书房完美契合。抚琴、听音、啜茗、阅读、冥想,让你伴着书香感受“清风萦耳畔,书香润心田”的惬意。

  “藏书很多,装修也很有文化品位。”在附近上班的周鹏飞吃完午饭后,就习惯跟同事来这里打卡,“离公司也就5分钟的路程,不仅能阅读、借书还书,也能坐下来处理工作事务,对我们来说非常方便。”

  同样享受到“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”还有在聚业路工作的年轻人。聚业路电魂大厦B座的“电魂自在里文化空间”,1200多平方米的空间,馆藏图书近5万册,分为了学习区、咖啡休闲区、文化展览区和立方小剧场等不同区域,可以容纳300余人在书房内阅读。

  “之前经常去之江图书馆、滨江区图书馆、杭州图书馆自习,但距离较远,不是很方便,现在有了自在里文化空间,再也不用跑那么远了。”来小姐是电魂的员工,最近在备考雅思,一下班就往自在里文化空间跑,“都说健身房是企业给员工最好的福利,我倒是觉得,就近的文化阅读空间才是最需要的。”

  “如何让高新企业更有书香味?这就是我们给出的答案:鼓励在写字楼里开出‘图书馆’。”区文广旅体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,这些公共文化空间的落地,所承载的并不只是阅读的意义,更是为企业和员工提供了一处提升自我、文化交流和活动展示的场所。

  据悉,近年来,滨江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为区内企业提供嵌入式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,截至目前,已建成杭州书房11家,城市书房30家。如今,放眼整个滨江,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中心,还是在秀丽的山水之间,各种各样的公共阅读空间星罗棋布,已成为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熠熠生辉的亮点。

  专职作家:让有限的阅读放大人生无限的可能

  为什么要建这么多图书馆?为什么要读书?

  你是否会有这些疑问,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网络作家村的专职作者,请他们浅谈阅读的意义。

  孙俊杰,笔名卧牛真人,是第一批加入中国网络作家村的村民,也是资深网络文学创作者。他伴随网络文学一起成长,二十年间共创作网络科幻小说两千余万字,代表作《星域四万年》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典藏。

  “印象很深的是王小波说的一句话,他说‘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,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。’对我而言,阅读的意义就在于此,翻开书的那瞬间,我就经历了不一样的世界,哪怕是念李白的一首诗,也是穿越了千年去瞧了瞧当时的绮丽。”孙俊杰说,在“重活”其他的人生外,阅读也能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。“千年前大家席地而坐倾听古老的故事,千年后大家对世界的探索与好奇也可以通过阅读去抵达。”

  他用了一个绝佳的比喻,“当你泛读经典,发现文字带来的震撼时,就像是发现了一座漂浮在云雾间金碧辉煌的天空之城,你知道自己终其一生都难以望其项背,但持续阅读的过程就是努力向这所天空之城攀爬的过程,哪怕未曾叩门,但美妙已无与伦比。”

  如今四十多岁的孙俊杰始终保持着每天3小时的阅读习惯。他说:“经典常读常新,如果大家已经习惯碎片化的阅读,可以挑选一本自己最感兴趣的经典书籍,每天读上一到两页,一定能有所收获。”

  去年刚加入中国网络作家村的村民叶婧对阅读也有着自己的体会。“阅读的过程,就是一个生命光合作用的过程,逐渐形成了一个人的价值观——读过的书,都会藏在心底,那是精神的年轮。”她举例道,“在我低谷期的时候,读到过一个句子,‘你不要看面包圈上的那个洞,你要看面包圈上的芝麻。’多么有趣!这对当时的我非常激励。”

  叶婧是从理科生转为专职作者的,她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养成阅读习惯。“阅读就是积沙成塔、积少成多,当你每天哪怕睡前只花20分钟去读书,过了一年后回头看,也已经不一样了。”

  始于一页,抵达四方,那么,至少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,让我们以翻开书为起点,学着让阅读成为日常吧。